清明节期间,安徽师范大学蒙特卡罗474电子游戏"红皖印记"项目团队以创新数字技术为载体,在芜湖市烈士陵园、大庆路小学和绿影小学同步开展“赓续·2025·清明祭英烈”主题教育活动。通过构建“云端巡礼+同步讲解+VR漫游”三融合教学模式,让革命历史从静态展览跃升为动态体验,为镜湖区近200名中小学生打造“可听、可视、可感、可互动”的思政课堂。

数字展馆穿越时空
团队依托全景拍摄与三维建模技术,将安徽省内六市七处红色场馆“搬”进数字空间。学生们通过操纵手柄自由缩放展品细节:木船上的弹痕纹理、烈士家书的折痕印记、邓稼先手稿的褪色笔迹均以高清画质呈现。 大庆路小学五年级学生陈菲雨在操作时惊喜发现“烈士证上的钢印和我去年扫墓看到的一模一样!”

云端讲述叩击心扉
在大庆路小学报告厅,40平方米LED屏构建出立体教学空间。宣讲员李百韬结合数字展馆动态演示,讲述渡江战役中“芜湖第一船”的故事;播放王家坝抗洪影像时,音响同步模拟出暴雨雷鸣声。“同学们,猜一猜地里栽种的是什么植物?”在互动环节,宣讲员吴琦抛出问题,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。答对者获赠团队设计的“星星灯”,灯光亮起时显现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”字样。现场教师反馈,这种“探索式学习”使课堂专注度有所提升,许多学生课后主动查阅家乡红色历史。


VR漫游重构体验
在烈士陵园展厅和校园活动现场,摆放VR设备的体验区排起长队。技术组采用“实景拍摄+轻量化建模”方案,对场馆进行厘米级三维重建。学生佩戴VR眼镜后,可“走进”1:1复刻的渡江战役展厅,指尖触发热点区域即可查看文物档案。团队舍弃复杂特效,专注提升真实感:展厅拐角处的君子兰盆栽、玻璃展柜的轻微反光等细节均与实景一致。这种务实设计不仅降低设备成本,还让展馆内真实场景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。


此次创新实践凸显出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。团队负责人卞双凤表示,未来将构建"5G+元宇宙"红色教育平台,计划联合各地中小学开展跨地域虚拟研学。通过持续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、叙事方式场景化、教育传播智能化,让革命薪火在青少年心中焕发新的生机。
